简约,这是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教授王京涛的办公风格。一张桌子,一台电脑,最醒目的是一张写满字的白板。"当你有灵感时,把你的想法写在上面."这位80后教授笑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在这个办公室里,王京涛带领团队在膜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最近,该团队关于新型结构膜材料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

延长电池寿命,帮助绿色能源发展

大多数人可能不熟悉新的结构膜材料。但是说到电池污染,大多数人肯定听说过。一个小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0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用水;一号电池烂在地下,能让1平米土地失去使用价值。

王京涛的研究是提高氢燃料电池和锂硫电池的效率,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电池污染。

这些成果先后发表在各大学术期刊上,其中两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materials》和《Angewandte Chemie国际版》上。

这两篇论文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一篇论文中,他们首先阐明了多级高分子材料经过优化设计后的两级组装过程。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了证明它的独特性,王京涛带领团队先后进行了数百次实验,结果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投稿后没多久,编辑就发了论文修改意见。当时正值春节前夕,在澳洲的王京涛立即联系团队,迅速投入工作。直到除夕早上,他们才形成了初步的修正案。为了及时回复编辑,他放弃了过年,直到过年第三天才完成修改。

在这两篇论文发表之前,34岁的王京涛已经发表了46篇sci论文,同时参加了20种国际期刊的同行评议,并获得了霍英东基金会青年大学教师基金。

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为学生支付面试费用

为了促进团队和谐,王京涛经常组织每个人自费开展活动。学生每次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都会发朋友圈表扬。

“做科研需要一种感觉,尤其是在不顺利的时候。”王京涛说。

对学生来说,王京涛不仅热情,而且严格。他要求学生准时开始工作;定期与老师面谈,沟通工作进展;在工作区域贴上个人标签,便于随时监督检查实验进度...

王京涛经常组织人们进行“头脑风暴”。他在课题组的实验室里放了一块白板,让有灵感的同学可以随时在上面写自己的想法。

王京涛的16人团队由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组成,其中5人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他的学生中,3人获得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人赴国内外高校深造。“一开始我不理解他的严格,但慢慢发现成绩越来越好,也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感谢他。”吴,的一名学生,2015年的博士生说。

做科研不是2015年研究生陈的职业选择。她打算毕业后直接工作。然而,王京涛的“思想工作”使她改变了主意,最终她决定出国深造。

“我是读博的受益者,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从进一步的学习中受益。”王京涛说。有时,他甚至自费为参加其他大学博士入学面试的学生支付路费。

坚持自主创新,责任感是进步的动力

王京涛出生在河南南阳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家人教导他“要诚实,做事要踏实”。我读研期间,母亲病重,但家人希望他专心完成学业,“学点东西,回报社会”。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他安下心来做科研,立志报效祖国。

在新型结构膜材料领域收获颇丰的王京涛,在本科阶段就真正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王京涛注意到奥运村里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都是从德国进口的。这大大刺激了他。读研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能源与环境这个话题。

“新材料不是用钱能买到的。”王京涛深受感动。只有掌握了自己手中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2012年,天津大学博士毕业生王京涛决定回到家乡,走上郑州大学的讲台。“他做科研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执行力很强,从不拖延。”他的弟弟李一帆说:“原因是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有明确的目标。他的责任感是他进步的动力。”

王京涛严谨认真的风格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王老师每天都很早来办公室。他思维活跃,对科研敏感。等他有了新想法,就找人商量。”陈对说道。

谈到未来,王京涛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一直致力于新型结构膜材料的研究。未来,我们将继续在氢燃料电池、锂硫电池、碳捕集和水处理四个领域探索进取,推动绿色高效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标题:[科学技术]王景涛:做科研要有梦想,也要有情怀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