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刘伟

“探索性基础研究要想获得精彩的成果,就要兼收并蓄,充分信任和包容,突破现有的思维界限。”

8月9日,中国计算机联合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召开专题论坛,聚焦“科技部19号令——科研乱局解药还是止痛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率先为基础研究发声。他说,基础研究的成果很难提前安排,要有“品种广、收获少”的气度,成果很可能出现在申请项目的目标之外。

“如果把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当成一个修桥修路的包工头团队,违规行为肯定会减少。很难说技术是否真的会上升。”李国杰强调,我们的大目标是成为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复兴。我们心中永远有这个大目标,一定要用大原则来管理小原则,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科技部令第19号是科技部最近发布的《关于处理科技活动中违法行为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文件明确了一系列相关科技活动过程中的违规类型和处理措施,并对各类违规者的各种违规行为进行了详细界定,如咨询、评审专家的“问候”、“照顾关系”等。

李国杰认为,与2006年科技部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相比,《条例》覆盖面更广,处罚对象扩大到实施单位、咨询评估专家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处理措施更加明确。从面试到失格,分为十类,强调合理区分,做到宽严相济。

“科研项目和经费只是工作的燃料,不是结果,而是我们太认真了。只要你拿到了项目和奖项,你就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张晓东教授建议,人们获得科研项目和资金的门槛应该更低,但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应该大大提高,科技体系应该引导科研人员做真正有影响力的研究。

北京大学黄铁军教授指出,科研人员要对资金有敬畏之心,尤其不要以资金的高低来评判英雄。资金越多,责任越大,而不是贡献越大。科研经费充足就好,浪费违法就丢人。

“第19号命令增加了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量。有了明文规定,招呼客户的风气就要趋同,科技界风气就要进一步改善。”李国杰感慨万千地说,好的学风主要是引导,而不是管理,人的灵魂的净化主要是由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真善美来引导的。科技界有许多违规行为,但我们应该相信,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都是认真做科研的,不打算作假。

[科学技术]李国杰院士:对基础研究要有“广种奇收”的包容

李国杰坦言,在申请人才帽子和奖项时“问候”和求助是一种不健康的趋势,必须制止,也很难根除。“中国传统是‘情、理、法’。人在被委托的时候总是很难反驳人的“面子”,我也经常为此困扰。”他说,他希望《条例》发挥清洁剂的作用,扫除这种不健康的趋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评价体系。如果我们不设置这些人才的帽子,申请人就不知道评审者在评价什么样的成绩,迎接他们的人自然就少了。

[科学技术]李国杰院士:对基础研究要有“广种奇收”的包容

李国杰还特别提到,科技界更迫切需要宽容。辨别一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价值是一件非常细致的事情,既需要宽容,也需要耐心。“老子说,大国熟了,人烦了就干活,鱼扰了就崩了。管理科研也像小炒小炒。不要扰民,更不要折腾。做科研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他强调。(北京科技日报,8月9日)

标题:[科学技术]李国杰院士:对基础研究要有“广种奇收”的包容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