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我国稀有金属冶金和材料专家、稀有金属产业创始人之一李东英逝世。

他一生从事有色金属工作,主持了30多种稀有金属生产方法的成功研究,保证了“两弹一星”等尖端技术和其他军工、大规模集成电路急需的新材料。主编大型丛书《有色金属进展》40卷,为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经说过:“国家的需要,组织的需要,才是最大的利益。”

为国家提炼“黄金”

新中国成立前一年,李东映获得辅仁大学理学学士学位。从旧时代到新中国,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1949年,东北解放。

各有色金属选矿厂恢复生产时,选择李东英研究黄药。黄原酸盐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硫化物捕收剂,由蔡斯于1815年首次合成。因其外观为黄色,故称黄药。1949年7月1日,李东英从抚顺到沈阳有色金属局。当时每个矿的黄药都用完了。路过会议室的李东英被叫进来讨论。在做出技术路线有问题的判断后,李东英只用了两个星期就研究出了第一批液体黄原酸盐,但日本人连续几个月都没有研究成功。为了解决黄药的运输和储存问题,他还开发了能生产固体黄药的工艺设备。

[科学技术]国家的需要就是他最大的兴趣——追忆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李东

这是李东映第一次把国家需求和个人选择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会持续一辈子。

开“金”,扩“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色金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稀有金属是指那些在自然界中储量少、分布广、人类应用少的金属,常用于制造特殊金属材料,是飞机、火箭、原子能等工业领域的关键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只能生产8种有色金属,相当于17世纪末人类明确认可和应用的有色金属总数。大面积的有色金属生产空白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进程。1951年至1953年,被国家派往苏联乌拉尔和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选矿研究设计院学习选矿和稀有金属冶金。回国后一举攻克了22种有色金属的冶炼,最终在“两弹一星”工程中使用了自己的有色金属。同时,他还提出了系统发展中国稀有金属产业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稀有金属的主要工艺。

[科学技术]国家的需要就是他最大的兴趣——追忆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李东

20世纪70年代,解决温饱问题的杂交水稻研究突飞猛进。但鲜为人知的是,李东映也在完成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跨界”。

稀土素有“工业黄金”之称,从心脏支架到节能电器,再到“两弹一星”和磁悬浮列车。然而,将稀土应用于农业是前所未有的。

1972年,在燕郊干校的麦田和棉田悄悄进行了一组对比试验。实验的主持人是李东英。通过在作物的土壤中添加稀土元素,使作物不仅具有明显的增产、优质和抗逆性,而且不进入果实。

李东映的个人利益再一次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连续担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首席专家,在全国大面积示范推广稀土农业。90年代初,稀土农业范围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年均推广面积5000万亩,增加粮棉100万吨,年经济效益6亿多元,向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扩张,累计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李东映不止一次转专业,每次都毫不犹豫的转身。他退休的时候,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国家发展,他再次担任包头、攀枝花、金川资源综合利用领导20多年。“一般我们60岁就应该退休,但我60岁才开始工作。抓住三大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很高兴地说,我的工作没有停止。”在李东映一生的形象中,充满了精神。

[科学技术]国家的需要就是他最大的兴趣——追忆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李东

积分变成“黄金”

李东映把他从50年代到90年代的所有科研笔记都捐给了科研部门。当这些笔记出现在2014年首届“科技梦,中国梦——现代中国科学家主题展”上时,格外引人注目。

“一年的计划一点也不像树谷;十年,不超过树;终身计划一点也不像树人。”他把人才创新作为其五大新理念中最重要的因素。作为行业先锋,他要求年轻人实事求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为新中国有色金属事业培养了三代人。

“生活进入这个世界,应该是有所作为的。你不能整天吃东西。只要国家和组织的需求是你最大的需求,完成这个就等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所以这是最大的乐趣。我随时都需要这个。”2014年,94岁的李东映向央视讲述了自己的人生。

标题:[科学技术]国家的需要就是他最大的兴趣——追忆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李东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