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2017-2020年重大科研进展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其中,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进展有3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进展有4项,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的进展有3项。

这些进展涉及许多学科,如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动植物品种的育种和推广、主要农业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他们原创、突破、领先,产业支撑和影响力突出,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农业科研团队三年来的使命和责任。以下是十大进步的具体内容:

1.在水稻中发现自私基因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克隆了阻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自私基因;阐明了自私基因维持基因组稳定和促进物种进化的机制。这些发现对创造广亲和水稻种质资源,有效利用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优质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首次成功克隆杂交水稻种子。水稻研究所水稻染色体工程与基因组编辑创新团队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无融合生殖引入杂交水稻,成功克隆了杂交水稻种子,实现了杂交水稻克隆种子“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为克隆种子的固定杂种优势研究和作物育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3.解决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和自交衰退问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与育种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解决了马铃薯自交不亲和问题,分析了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成功育成了我国第一个二倍体马铃薯概念品种“优薯1号”,为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4.家禽疫苗接种成功阻断人类感染h7n9。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金会和防控研究创新团队率先发现h7n9高致病性突变株,研制出高效的h5/h7二价禽流感疫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免疫和防控。h7n9病毒在禽类中的流行得到有效阻断,每年为家禽业挽回数百亿的经济损失。

5.非洲猪瘟疫苗的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畜共患疾病和严重外来疾病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分离出非洲猪瘟病毒株,成功完成疫苗实验室创建和中间试生产阶段,启动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6.甜菜夜蛾监测控制技术能有效遏制害虫大规模复发。植保所围绕甜菜夜蛾的监测与防治技术,在国内进行了多项举措,成功开发了种群预测技术,明确了害虫的生物学规律,成功选择了应急防控药剂和天敌昆虫,形成了防控技术方案。

7.首次创建覆盖全国的高精度数字土壤。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耕作种植系统创新团队,集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设计、土壤学方法于一体,开创了世界土壤大数据方法,成功构建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耕地保护和生产力提高、面源污染防治、基本农田建设等国家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学技术]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十大科研进展

8.高产、高油、优质、多抗的油菜品种平均亩产油量翻了一番。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9,成功创造了多种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在长江流域累计示范推广2000万亩。区域试验含油率高达50%。大规模示范物理压榨的平均亩产油量比对照提高了100.6%,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油菜功能、效益、生态和三次生产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为促进我国油菜产业的优质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十大科研进展

9.饲养角牛以填补牦牛舍饲的国际空白。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成功分析了牦牛角的分子调控机制,自育的阿希丹牦牛成功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对我国牦牛良种繁育、种子供应体系建设、牦牛饲养方式转变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为科技提供了新的品种和技术,帮助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提高牦牛产量、牧民收入和产业效益。

[科学技术]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十大科研进展

10.自主培育肉鸭新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中国肉鸭品种国产化。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成功育成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的肉鸭新品种“中书草原白宇肉鸭”。2017年,我国畜牧草原6亿肉鸭作为白羽毛肉鸭新品种销售,约占全国市场的23%,实现了肉鸭品种的国产化。

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科技奖励266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22项,占国家农业奖励的26%;第一单元发表论文17000篇,sci论文8000余篇,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高影响力论文51篇;出版专著873部;共审定农作物品种645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353个,植物新品种权271个,新兽药证书42个。

标题:[科学技术]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十大科研进展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