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贾加真的能取代人类成为记者吗?”陈晓萍说,与人类相比,机器人的判断力要弱得多,人类会根据常识和专业经验迅速做出判断。但是,机器人虽然会继续学习总结,但还是搞不清哪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佳佳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可佳”机器人团队联合国内合作伙伴,历时3年研制出的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凯利多年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接受机器人采访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控制对话内容。

曾几何时,新闻记者“无冕之王”的地位,艳羡了多少莘莘学子。无论采访什么机构,亦不论采访什么人物,只要亮出某某媒体记者的身份,无论被采访者合作还是不合作,这采访就正式开始了。

有网友提问,佳佳是不是相当于一个有着美貌外形的苹果语音助手Siri?事实上,佳佳的内涵和外在都已远远超越Siri。她不仅有着语音助理或其他聊天机器人所没有的人类外表,体内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让她可以在与人类对话时随机、不可预测地回答甚至反问,完成作为记者的采访工作。

人工智能发展中的著名里程碑似乎都是与人类的对抗,从1997年电脑“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到2016年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机对战”总是引人瞩目的焦点。 但人类其实还渴望人工智能在另一个方向上有更大发展,那就是与人交流、为人服务。

曾数次成功预言科技发展趋势的观察家、《连线》杂志创办人凯文·凯利一直犹豫不决。他担心,如果接受新华社特约记者、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佳佳的跨洋采访,会不会像对话苹果语音助手Siri一样,迅速陷入无聊。

新闻写稿机器人早在2009年就已出现,在当时美国的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上,一款名为“statsmonkey”的人工软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篇机器稿件。由于机器人有极强的信息抓取和数据处理能力,目前国外已有多家媒体雇佣了“机器人员工”,让其着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财经、数据分析等报道工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皮萨里德斯(sir christopher pissarides)表示,将来工业化国家可能有10%的工作因被机器人取代而消失,人类的贫富差距将更大,有钱人将更有钱。

随着自动化技术发展,越来越多人工操作将由机器完成,其中涉及不少收入相当不错的白领职业。那么,哪些白领工作更容易被机器人取代?哪些属于“铁饭碗”?英国牛津大学研究自动化与就业的专家卡尔·弗赖给出答案。

从现在看,积极意义更大,它取代了繁重的人类劳动,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它拓展了人类的能力,机器人代替人类下到万米深的海底让我们见识了那个未知的世界;机器人深入太空,向着深邃的宇宙进发。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未来的图景:你早上起床,机器人给你准备好了早餐,去上班无人驾驶汽车或者飞机随时待命……

[科学技术]专题报道:“佳佳”们抢饭碗,我们如何应对?

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看来,机器人取代不了我们全部的工匠精神的这些内涵。因为首先机器人本身就是工匠精神建造出来的。没有工匠,就没有机器人,没有研发,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机器人。“但是不传承是不行的。”他强调,工匠的精神也在于传承。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不仅出现在《终结者》之类的科幻电影之中,也开始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比如,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中,机器人“小度”在图像识别等方面完胜人类选手;谷歌旗下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就连人类引以为傲的文艺创作,也开始遭遇人工智能的挑战。

2008年,中科大启动“可佳工程”,自主研发服务机器人整机,“可佳”机器人家族开始形成。

2011年,中科大开始尝试情感互动机器人开发,佳佳最初以“博物馆导览员”为目标,可实现观众引导和解说功能。

2012年,中科大机器人团队在中科大女生中征集佳佳的形象模特,海选了5位科大女生作为佳佳机器人面容的原型。

2015年,制作团队经过多方面调研,在最美科大女生面容的基础上,对佳佳再次进行改进,确定了佳佳善良、勤恳、智慧的品格特征,并以此确定了佳佳现在的形象。

2016年4月,中科大在合肥正式发布了中国首个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佳佳。

2016年6月,佳佳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2016年10月,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庄举行,佳佳的亮相让公众领略了高仿真机器人的魅力。

2017年1月,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和佳佳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卡梅伦对佳佳代表的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快速进步表现出极大关注与热情。 [详情]

标题:[科学技术]专题报道:“佳佳”们抢饭碗,我们如何应对?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