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小猪“见证”中国科研竞争力提升

最近,世界上第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灭活的猪诞生了,从根本上解决了猪器官异种病毒传播给人类移植的风险,对未来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莹璞/徐家伟课题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颉伟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组蛋白修饰重编程规律,发现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染色质独特的亲本到合子表观基因组的转换模式,提出“表观基因组重启”模型。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科学》网站上。

乳腺癌是在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基因组不稳定性(gi)是指基因组发生改变的趋势增加。它推动了异质性,是癌症发生的标志。基因组完整性受到多种机制的严密保护,包括dna损伤检查点、dna修复机制和有丝分裂检查点。

小麦是全世界种植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粮食作物,几乎所有文明都和小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楼兰遗址发现的碳化麦粒,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小麦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命的繁殖和延续,靠的是遗传因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因物质。这种物质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的、具有存储遗传信息功能的核苷酸序列,并在x和y两种染色体上各形成一条特定的排列方式。

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现状如何?转基因食品有哪些?转基因的安全监管情况怎么样?在农业部4月1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孔明回答了相关问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这是近九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

全球转基因技术发展已有数十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也已有20年的时间。虽然前进的道路有些坎坷,但国际农业转基因技术和产业化总体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耳聋基因领域,又有了最新研究成果。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该院冯永教授团队,继参与我国自主克隆的第一个人类致聋基因gjb3工作后,第二次发现了新的耳聋基因——abcc1,并首次提出了内耳中“外排蛋白功能障碍”或导致耳聋的结论。这有望为研究遗传性耳聋的致病机制提供新方向,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杂志《医学遗传学》。

[科学技术]基因编辑

7月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调增研究任务申报的通知,称根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以下简称“转基因专项”)“十三五”实施计划和2018—2020年度阶段实施方案,按照“占领制高点、推进产业化”战略目标,需进一步加快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进程。

2019年4月14日,据《纽约时报》报道称,贺建奎博士后导师史蒂芬·奎克对其研究知情,正接受斯坦福大学的调查。根据披露的往来邮件内容,贺建奎经常告知奎克项目进程。他对此回应称,自己一再建议贺建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备,他以为贺建奎也做到了这点。

:12月1日至3日,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共同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人类基因组编辑的道德伦理问题也随之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与基因编辑有关的7个关键事实。 [详情]

标题:[科学技术]基因编辑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