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中国光谷人工智能创新大会揭晓了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 50榜单。9家武汉企业跻身榜单,其中8家聚集在中国光谷,上榜总数位列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武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为这一成绩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其中光谷贡献了450亿元,占比近七成。没有炒作大模型参数规模的喧嚣,光谷企业展示了中国人工智能的真正优势:在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垂直领域,通过应用创新与场景深度融合解决实际问题。
武汉已跻身中国AI第一阵营
此次评选被视为中国AI产业发展的「风向标」。2025年的评选吸引了全国523家企业角逐,武汉企业的集体突围标志着中国AI版图的重构。光谷成为中部AI创新极核,武汉紫东太初、达梦数据、声通科技、兰丁股份等代表性企业均落地光谷,形成了一条从基础大模型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产业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近五年武汉AI产业复合增长率超40%,核心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光谷作为核心承载区,2024年AI核心产业规模达450亿元,占武汉市近70%”。
深耕垂直领域,应用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
中国AI的独特优势在光谷企业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不追逐通用大模型的光环,而是构筑垂直领域解决方案。在医疗健康领域,兰丁股份完成了AI癌细胞诊断大数据云平台的研发及产业化。该系统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2000多家医疗机构应用;声通科技作为全栈交互式AI服务商,已在城市管理及行政领域拿下14%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出版行业的变革者数传集团,成功研发出版大模型BOOKSGPT,推动200余家出版机构数字化转型,并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打造“大模型淘宝”,公共服务平台赋能产业
大会现场,一款关键基础设施正式亮相——江城模境·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武汉)。该平台被业界形象地称为“大模型淘宝”。
作为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地方的第二站(继深圳之后),武汉平台具备三大核心功能:
- 开源生态集聚地:托管DeepSeek、通义千问等1300余个精品大模型,汇聚100余个高质量数据集
- 一站式选型服务站:提供110余个国内主流大模型在线试用和测试选型服务
- 产业供需连接器: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表示:“武汉平台将以光谷为支点,面向中部地区提供大模型定制化服务,打造生态开放、应用引领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产业生态支撑,构建“政产学研”共同体
光谷AI产业的崛起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多方力量共同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科教资源成为人才摇篮。光谷区内及周边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年均培养AI专业人才超3000人。科研平台加速技术转化。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28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直接将国家重大专项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产业政策方面,光谷实施“双招双引”战略,吸引了华为、小米、声通科技等龙头企业落地。大会前夕,光谷还举办了高规格的院士专家座谈会。图灵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约翰·E·霍普克罗夫特、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零一万物CEO、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等中外院士专家一致建议:依托本地科教资源,打造政产学研共同体,营造优质创业生态。
打造中国AI“第四极”,光谷锚定千亿目标
站在新的起点上,光谷已明确未来发展蓝图——打造中国AI产业“第四极”。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沈悦在大会致辞中宣布:“发展AI产业光谷有决心、有信心,我们将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引领,从基础硬件和AI+两端发力,力争三年内培育三个百亿企业,中小企业破千家,产业规模突破千亿。”“中国光谷”正加速向“世界光谷”迈进。
光谷的探索揭示了中国AI发展的独特路径:没有陷入大模型参数的军备竞赛,而是将技术用于具体垂直领域的痛点。在东湖高新区,一块崭新招牌刚刚挂起——AI+办公室。这个由院士、企业家参与干部遴选的机构,将成为协调产业发展的神经中枢。当全球AI竞赛转向应用深度与产业融合,中国光谷已悄然领跑新赛道。
标题:中国光谷崛起AI应用创新高地,九家企业跻身福布斯中国AI TECH 50榜单
地址:http://www.heliu2.cn/cy/31907.html